关于印发《南通市推进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来源: 南通市行政审批局 发布时间:2021-04-21 16:46 累计次数: 字体:[ ]

如东县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

现将《南通市推进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南通市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

                                                               2021年4月21日

南通市推进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

分离登记”改革试点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和“放管服”改革,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潜力,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和省政府办公厅《2021年江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试点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利企便民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加大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力度,开展市场主体住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和经营场所备案工作,建立经营场所负面清单,着力破除市场主体登记中的不合理限制,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资源,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并进一步整合流程,实现“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登记。

二、实施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在如东县率先开展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建立标准地址库,开展经营场所负面清单标注和登记软件升级开发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在南通全市域范围内推广实施。

三、实施要点

(一)规范地址登记,开展标准地址库建设。梳理地区现有地名和路名,以尊重历史、科学设置、统一规范、方便群众的原则,根据《江苏省门牌标准地址编制规范(试行)》和《江苏省标准地址二维码门牌制作规范(试行)》要求,编排标准地址,为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和备案提供服务,减少虚假地址登记现象。

(二)实行清单管理,编制经营场所负面清单。在整体规划、优化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手段,结合标准地址库数据信息,标注不允许作为经营场所或者不得从事餐饮、药店等特定业态的地址,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并实时更新,清单之外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

(三)简化办理流程,实现“一照多址”登记。区分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的不同功能和性质,对于在住所以外同一行政区划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可不办理分支机构设立登记,只需向登记机关申请“一照多址”备案手续,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

(四)放宽住所限制,实现“一址多照”登记。为方便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资源,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使用经备案的集中办公场所的,允许多个商事主体使用同一地址登记、备案住所或者经营场所。

四、实施步骤

(一)标准地址库建设阶段(2021年6月底前)。全面规范路名、地名地址信息,推动地名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地址标准规范,6月底前,完成标准地址库建设。

(二)负面清单编制阶段(2021年8月底前)。在标准地址库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镇区(街道)规划,逐一确定地址是否可以作为经营场所使用,完成经营场所负面清单编制工作,调整市场主体的经营布局。

(三)平台信息应用阶段(2021年10月底前)。做好登记系统升级改造工作,完成标准地址库、负面清单与登记系统平台信息对接和数据应用工作,优化办理流程,正式开展市场主体“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登记。

(四)逐步扩大范围阶段(2021年12月底前)。及时梳理改革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完善规范后在全市予以逐步推广实施。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场主体“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是我市今年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创新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如东县各涉改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把握改革方向,稳步扎实推进,重点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联动协调。对于推动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东县各涉改部门要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制定完善相关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流程图,夯实工作责任,尽快实现突破。

(三)落实技术保障。如东县行政审批局牵头负责提出业务系统建设需求,并落实登记软件系统的升级、改造、测试、反馈工作,提升和保障系统的及时性、稳定性、准确性。

(四)加大政策宣传。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载体,大力宣传“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着力提高改革的知晓度,促进社会认知、市场认可、群众认同。

    点击:查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