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高端聚烯烃新材料项目(重新报批);
建设地点: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绿色化工拓展区;
建设单位:蓝海新材料(通州湾)有限责任公司;
环评编制单位: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根据项目环评结论,在企业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各类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且不突破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仅从环保角度分析,项目在拟建地址建设可行。项目位于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绿色化工拓展区(主体港)区。项目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系统内沿海炼化项目的乙烯资源,以中国石油自主技术为主,生产POE、FDPE(溶液法辛烯共聚)、乙丙橡胶和1-己烯/1-辛烯等新材料产品。项目拟新建1套10万吨/年POE装置、1套10万吨/年1-己烯/1-辛烯装置、1套20万吨/年FDPE装置(溶液法辛烯共聚)、2套2.5万吨/年乙丙橡胶装置、2套1000标立方米/小时电解水制氢装置及配套公用工程、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1011146万元,其中环保投资94200万元;全厂定员为539人,其中操作人员509人,管理人员30人;4班3运转制,装置年操作时间8000小时。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在设计、建设和运行中,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优化工艺路线和设计方案,强化各装置节能降耗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对标“国内先进、国际一流”标杆,提高本项目自动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二)严格落实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按“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原则设计、建设、完善厂区给排水系统。本项目乙丙橡胶装置工艺废水在装置内经“重力沉降-过滤-隔油”预处理后与FDPE工艺废水、POE装置工艺废水(造粒废水)、1-己烯/1-辛烯装置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电解水制氢装置工艺废水(电解槽/分离框清洗废水)、锅炉定排水、化验废水、火炬系统废水、地面冲洗水、生活污水、储罐切水、污水处理站低浓度废气处理措施洗涤塔排水、初期雨水一并送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工艺为“调节隔油+高效气浮+水解酸化+A/O”);循环冷却排污水、除盐水站排水、凝液精制处理站排水等清净废水送排放池后与污水站处理后废水一并接管至南通通州湾深水水务有限公司深度处理。
本项目废水接管标准执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B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无机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3-2015)间接排放、《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间接排放、《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含2024年修改单)间接排放、《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含2024年修改单)间接排放等标准中较严者。
(三)严格落实各项废气治理措施。项目产生的有组织废气主要包括各生产装置工艺废气、动力站锅炉废气、中心化验室废气、罐区废气、装载废气、FDPE包装料仓废气、FDPE除粉器废气、POE包装料仓废气、POE除粉器废气、RTO焚烧废气、污水处理场TO炉废气、污水处理场低浓度废气、危险废物仓库贮存废气。项目对各股废气进行分质处理:(1)FDPE装置、POE装置、1-己烯/1-辛烯装置有机废气(G1-12、G1-13、G1-14、G1-15、G3-3、G3-4、G4-6、G4-7)送1#RTO处理后经30米高的排气筒(DA001)排放。紧急状态下经旁路通过备用排气筒(DA001)排放,同时启动1#备用RTO,需待其运行稳定后再送废气焚烧处置,处置后废气最后通过排气筒(DA001)排放;(2)乙丙橡胶装置有机废气(G2-4、G2-5、G2-7)送2#RTO处理后经30米高的排气筒(DA002)排放,紧急状态下经旁路通过备用排气筒(DA009)排放;(3)FDPE加热炉废气(G1-11)经20米高的排气筒(DA003)排放;(4)乙丙橡胶装置主催化剂配制废气(G2-1)通过碱吸收后经15 米高的排气筒(DA004)排放;(5)乙丙橡胶装置稳定剂加料废气(G2-5)通过布袋除尘后经20米高的排气筒(DA005)排放;(6)POE辛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G3-2-1)布袋除尘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DA006)排放;(7)POE辛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G3-2-2)布袋除尘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DA007)排放;(8)POE丁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G3-2-3)布袋除尘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DA008)排放;(9)POE丁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G3-2-4)布袋除尘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DA009)排放;(10)动力站锅炉废气(G6-1)经80米高的排气筒( DA010)排放;(11)中心化验室废气(G6-2)经“二级活性炭”处理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 DA011)排放;(12)罐区废气(G7-1)、装载废气(G7-2)经油气回收装置处理后经20米高的排气筒(DA012)排放;(13)FDPE包装料仓废气(G7-3)经袋式除尘器处理后经21米高的排气筒(DA013)排放;(14)FDPE除粉器废气(G7-4)经袋式除尘器处理后经25米高的排气筒(DA014)排放;(15)POE包装料仓废气(G7-5)经袋式除尘器处理后经21米高的排气筒(DA015)排放;(16)POE除粉器废气(G7-6)经袋式除尘器处理后经25米高的排气筒(DA016)排放;(17)污水处理站高浓度废气(G8-3)和FDPE装置废气(G1-1、G1-2、G1-3、G1-4、G1-5、G1-6、G1-7、G1-8、G1-9、G1-10)、乙丙橡胶装置废气(G2-2、G2-3、G2-4、G2-7、G2-8、G2-9)、POE装置废气(G3-1、G3-5、G3-6、G3-7、G3-8、G3-9、G3-10、G3-11、G3-12、G3-13、G3-14、G3-15)、1-己烯/1-辛烯装置废气(G4-1、G4-2、G4-3、G4-4、G4-5)经“TO炉+余热回收+活性炭粉末喷射+布袋除尘+SNCR-SCR”处理,最后经50米高的排气筒(DA017)排放,应急状态下送火炬系统焚烧处理;(18)污水处理场低浓度废气(G8-4)经“洗涤+生物滴滤”处理后经30米高的排气筒(DA018)排放;(19)危废仓库贮存废气(G8-6)经“二级活性炭”处理后经15米高的排气筒(DA019)排放;(20)FDPE装置产生的驰放乙烯、POE装置产生的缓冲罐废气(G3-1)和驰放气、1-己烯/1-辛烯装置驰放气送燃料气管网作为燃料使用。项目设置19根排气筒。
有组织废气:1#RTO焚烧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5中排放限值,环己烷、己烷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6中排放限值,二甲苯、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2#RTO焚烧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5中排放限值,己烷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6中排放限值,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FDPE装置内导热油炉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385-2022)表1中排放限值,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乙丙橡胶装置内碱吸收塔排放气中氯化氢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6中排放限值;乙丙橡胶装置稳定剂排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POE(辛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5中排放限值;POE(辛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POE(丁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POE(丁烯牌号)添加剂系统排放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动力站锅炉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385-2022)表1中排放限值,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中心化验室废气中的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罐区和装卸区废气中环己烷、己烷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6中排放限值,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FDPE包装料仓废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FDPE除粉器废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POE包装料仓废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POE除粉器废气中的颗粒物排放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表5中排放限值;污水处理站TO焚烧废气中甲醇、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氨排放参照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2/4385-2022)表1中排放限值,硫化氢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臭气浓度排放执行《化学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 32/3151-2016)表1中排放限值,颗粒物、二氧化硫、环己烷、己烷、氮氧化物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5和表6中排放限值;污水处理站低浓度废气中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氨、硫化氢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臭气浓度排放执行《化学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 32/3151-2016)表1中排放限值;危险废物仓库贮存废气中NMH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1中排放限值。
无组织废气:NMHC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含2024年修改单)表7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颗粒物排放执行《大气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3单位边界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氨、硫化氢排放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表1厂界标准值;臭气浓度排放执行《化学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 32/3151-2016)表2中排放限值;厂内NHMC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2/4041-2021)表2中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限值。
(四)选用低噪声设备并采取有效的减振、隔声、消声等降噪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3类标准。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
(五)严格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收集、处置和综合利用措施。运营期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可定向利用的固体废物应按照《固体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GB 34330-2017)、《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HJ 1091-2020)、《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技术规范 通则》(DB 32/T4370-2022)、《江苏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工作意见》(苏环办〔2024〕16号)等要求落实定向利用途径和环境风险评价等管理要求。固体废物在厂内的堆放、贮存、转移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20)、《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和相关管理要求,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六)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分区防渗设计要求,地下油品管道、污油管道、各种废溶剂管道、污水管道、污水收集沟和池、厂区内污水井、储罐环墙基础圈、化学品库及装卸站等作为重点防渗区,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根据《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HJ 1209-2021),制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方案,对新建项目重点区域设置监测点位,严格落实土壤、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
(七)强化各项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防范环境风险。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严格执行“三落实三必须”“一图两单两卡”制度,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制度和隐患清单,预防突发环境事件。配备环境应急设备和物资,构建“风险单位-管网、应急池-厂界”水污染事件防范体系,建设足够容量的事故废水收集池等事故污染物收集设施和系统,确保极端情况下事故废水不进入外环境。
(八)按要求规范设置各类排污口及其标志。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要求,监测结果及相关资料备查。
公众参与:建设单位依法依规进行了信息公开,受理公示期间未收到反馈意见。
公示时间:2025年10月24日—2025年10月30日;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513-59001009,传真:0513-59001085,电子邮箱:spjhbsx@163.com,通讯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工农南路150号政务服务大厅二楼C163窗口,邮编:226000;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告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上述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申请听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