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务服务文化建设

文化书架

大运河里的百年中国命运:徐则臣《北上》在京研讨

更新时间:2019-01-18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这是龚自珍所写《己亥杂诗》的第八十三篇,一位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行经运河,发出羞惭与悲痛之感慨。作家徐则臣把这首诗印在新书《北上》的扉页,也算是对这种博大与悲悯的知识分子立场做出回应。

大运河,无论在经济史、政治史还是文化史上,都是中国文明无法淡忘的重要血脉。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在历史框架下书写它,近年来对大运河的重新整治和开发,也更多的指向经济发展。可以说,文学之笔在面对大运河时还鲜有发挥。

如今,著名作家徐则臣推出了一部30余万字的小说《北上》,用沉潜4年的心力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大水汤汤,溯流北上,该作力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1.jpg

徐则臣

近日,十月青年论坛第九期“运河作为镜像:徐则臣《北上》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与邵燕君、杨庆祥、李云雷、岳雯、石一枫、文珍、傅逸尘、徐刚、丛治辰、饶翔、行超、李松睿、胡妍妍、李壮、贺嘉钰、赵依、梁豪等文学批评家、作家、编辑与作者徐则臣共同探讨了长篇小说《北上》的得与失。

2.jpg

十月青年论坛第九期“运河作为镜像:徐则臣《北上》研讨会”


评论家杨庆祥认为,《北上》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是在一种混杂的时间性中标志出人类生命本身的混杂、偶然和不可确定性,并在这种书写中推进历史叙事而不仅仅是服从或者颠覆历史叙事。他强调,必须把关于大运河叙事的故事放到一百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或者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中去讨论,或者是去观察,才能够见到这个作品背后厚重的历史意识和它的现代性或者现代感。在杨庆祥看来,运河是一个镜像,这个镜像是隐喻性的,不仅仅是倒映两边的风景,也是中国整个现代史、近代史的镜像,所以沿着运河北上就是在溯源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史。

评论家李云雷认为,《北上》特别提供了一种新的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以大运河为载体、为镜像来影射百年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带给我们一些新鲜的感受,徐则臣为创作这部作品也做足了功夫。

岳雯形容《北上》是“狐狸型”的笔调——狡黠、戏谑,但后面可能藏着一个刺猬,徐则臣用写论文、做学问的方式写小说,以小说的方式阐释了运河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巨大意义。她将《北上》视为徐则臣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味着他与70后作家一起面临着把外在于自己的材料转变成内在生活体验的考验,是成为成熟作家的努力。

3.jpg

傅逸尘

傅逸尘认为《北上》具有史诗性的架构,同时又是民间的视角、个体的记忆,这为小说叙事提供了诸多方便,使得运河的存在有了更可靠的依托,但也同时带了极大的写作难度,因为民间角度难以完整覆盖运河史。不过徐则臣很好地完成了这种写法,他用一种类似散文化的味道,呈现出了多个时空背景下、多个族群、多种人物的生命情态,使作品内部充满对话的声音、生发出喧嚣和歧义。傅逸尘说:“从《耶路撒冷》到《王城如海》再到这部《北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变化的趣向——徐则臣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他在作品里寄寓了更宏阔的视野和理想,试图探寻和表达的意义也更加丰富。”

4.jpg

文珍


作为同校师妹,作家文珍觉得徐则臣用《北上》打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运河博物馆。在这本小说里,她看到了徐则臣的野心和自信,她觉得那是一个写作者在技艺和阅历都相对成熟的黄金阶段,用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以及越来越开阔的视野和足以与国际接轨的格局,来处理一个自己非常热爱的主题。当然,她也有一些不满足,她认为小说在中西两种文明的短兵相接中缺少了双方都没错但就是一定会冲突的强逻辑,以及缺少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锚和码头,始终没有让读者能够靠岸休息、觉得真正牵动内心,少了一点真实的疼痛。

作家石一枫表示,最佩服徐则臣在准备材料方面的功夫做得扎实细致。《北上》实际上写的并不只是运河,他是拿运河作为线索写国家的历史巨变,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时期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中国到底是怎么来的,西方时间跟中国时间怎么碰撞纠缠的,这是和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的。

徐刚认为徐则臣的写作一向对形式非常讲究,《北上》就是借鉴大卫米切尔《云图》的形式,他有一个主线,有一个糖葫芦的棍,这个棍就是这条运河,把不同的故事像糖葫芦一样串到这个棍上面来。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有一定的跨度,这些故事最后的效果有一种整体感,达到1+1大于2的效果,最后整体感就是写运河,写中国与世界,中国的传统与现代,里面有非常深的用意。

赵依评价,《北上》是一部永远没有完成时态的小说,它永远是一个敞开性的、状态性的文本,从传播学的意义来说,《北上》的成型在于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北上》。但同时她指出,《北上》可能也是一部适合评论但不太适合阅读的小说。因为小说中可以言说的东西非常多,形式结构、历史叙事、时空关系、现实题材和当下性、格局气象、学养知识、语言、情节、人物等等,一部好长篇该有的元素《北上》都有,所以非常适合评论家。但是如何调动起更广大读者的原始好奇心和阅读兴趣,跟读者共鸣的点到底在哪儿,可能还需要一些真正打动人的细节和情节来支撑。

5.jpg

《北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其他与会嘉宾也就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行了诚恳的交流。对于大家的表扬和批评,徐则臣认真地听取和记录下来,对于70后的他而言,尽管已显露出创作上的大气象,但未来可以进步的空间依然存在。这也是“十月青年论坛”的举办目的所在,正如论坛策划人、《十月杂志编辑主任季亚娅所言,“十月青年论坛”旨在创造以文学杂志为平台的文学公共空间,于当代文学生产与阅读的第一现场,开辟一片讨论与交流的新天地。

来源:凤凰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