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播中华文脉 守望丝路文明 |
|
更新时间:2023-12-19 |
2023年《大中华文库》出版工作会议不久前在北京香山召开,文库工委会和来自全国近30家出版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这也是疫情暌违3年来,这个“大家庭”的首次聚会。 虽然这只是一场常规的年度出版工作会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温馨“家庭”氛围。参加会议的既有工委会主任杨牧之这样的出版界老领导、蔼然长者,黄友义、陆彩荣这样承前启后、亲力亲为的当代翻译和国际传播大家,也有李岩、尹飞舟、黄松、胡开敏这样为《大中华文库》呕心沥血近30年的知名出版家,更有许多新加入工作的“90后”“00后”的年轻编辑面孔。 由如此多国内一流出版机构共同参与、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文化翻译出版事业,在出版界来说可能是“前无古人”,以至于这些不断加入的“文库新兵”,常被问起是“哪家社”的“第几代”文库人。大家发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责任”和“情怀”,一种传承弘扬中华文脉的文化责任,一种传播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出版情怀。 从《大中华文库》启动立项至今,已过去了30个寒暑。在很多老文库人的记忆里,类似的工作会不记得召开了多少次,但此次大家不辞辛苦从祖国各地相聚于北京西山脚下,却有着一个更为宏远的目标,让中华文化典籍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让中华文化之花盛开在全世界。 筑匠心,“要干好”是30年的信念传承 《大中华文库》是我国首次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全面、系统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它不仅是一项翻译工程,也是一项古籍整理工程,更是一项对外文化传播工程。《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是其第三阶段,它的顺利启航,是建立在前两个阶段即汉英对照版和多语种对照版成功实践基础上的,三者的理念一脉相承。 最初策划推动《大中华文库》立项、30年来一直主持《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工作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大中华文库》刚启动时,曾受到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沙博理等大专家的支持与鼓励,其中杨宪益先生的话令人印象最为深刻,“这是我们年轻时要干的事,那时我们年轻气盛,想干大事,但没有条件,你们今天有条件了,要干好”。30年来,这种“要干好”的信念也继续代入了《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的工作中。 著名翻译家、《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副主任黄友义告诉记者,《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的翻译出版工作秉承以往的传统,在确定项目后,遴选中外专家,对中文原文进行细致的校勘整理和今译;同时约请国内外翻译家精心翻译,在出版社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工委会再组织专家对中外文进行四审、五审,以确保《大中华文库》的国家水准和传世价值。同时,坚持统一版式、统一装帧、统一纸张、统一印刷,确保整套丛书的印制整齐一致,体现出版宗旨。 译介华夏,岂有小事。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文字,从锦上添花到严丝合缝,整体筹划成功、版本选择权威、翻译准确传神、体例妥当完善……杨牧之谈道,为了保证准确传达中国古代典籍的精髓,我们要求每部作品都要做到原文、释文、外文三对照,对编辑来说做一本书,相当于3本书的工作量,但没有人退缩。“从根本上说,大家就是凭着一腔热情,觉得这项事业事关国家和民族,是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我们应该做。” 高质量,开启“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新征程 由于多次被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以及海外知名大学、图书馆和学术机构,《大中华文库》因此有着国家文化名片的美誉。进入新时代,《大中华文库》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18年,工委会启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翻译出版计划。《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项目第一批、第二批分别于2019年、2023年被确定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两批次共计104种,覆盖“一带一路”沿线近40种语言。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截至目前已出版60多种,涵盖近30种语言,并已经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行,赢得当地读者的喜爱。今年7月,中华书局向土耳其驻华大使馆捐赠了《大中华文库》汉语土耳其语对照版的《论语》《孙子兵法》《庄子》3种图书。土耳其驻华大使穆萨认为,这些著作完美体现了传统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极具特色,希望土中两国今后能开展更多面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互通互融。 北马其顿翻译家、汉学家冯海城多次表示为能参与《大中华文库》项目感到自豪。马其顿语项目中最先完成的汉语—马其顿语对照版《老子》出版时,他说:“多年前,我刚开始研究古代中国文学时,经常用《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版系列的书。那时不会想到有一天我自己的译本会由《大中华文库》出版。感谢所有为此项目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 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一直是《大中华文库》推进实施及申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主体单位,社长胡开敏介绍说,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验收中,《大中华文库》多语种对照版出版项目被评为优秀等级。“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着眼大局,着力推进《大中华文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项目,不断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读者用自己的母语阅读中国传统典籍的需要,以书为桥增进沿线国家间文明互动、互鉴,促进人民间的相知、相亲。 送出去,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准传播 据杨牧之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季羡林先生在谈到《大中华文库》时就曾说过,这一文化出版活动是“送去主义”,并预见这套书对中国文化的外传,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那么,在新的时代,怎样才能把中华文化沿着“一带一路”送出去,惠及全世界呢? 许多“90后”“00后”的青年编辑和出版人贡献了许多新颖的思路。比如有人提出,应与国外知名的出版机构加强合作,可以通过出售版权或联合出版的形式,利用这些机构在当地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同时借助这些机构的本土销售渠道,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获得更多的海外知音。还有人建议,应该在海外书展中举办作品朗诵会,让译者朗诵其翻译的作品,这样有助于创造译本接受的小环境,而且每个文本接受的小环境是彼此联系的,一个外国读者在听到《老子》,很可能会继续去了解《庄子》,进而对整个道家的思想产生兴趣。 《大中华文库》工委会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介绍说,自2016年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的图书出口业务整合以来,《大中华文库》已进入海外孔子学院127家,进入海外图书馆58家,进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建设的海外“中国图书中心”12家,进入海外华人书店超过100家,进入中国优秀图书海外推广项目“中国书架”39个,参加世界各地的国际书展近70次……累计发行国家已经超过100个。 经过近30年的打磨,《大中华文库》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标志性、旗舰型项目,它的全球发行与传播,也伴随和见证了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乃至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显著提升这样一个时代进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外文局将利用各种国际传播窗口、平台和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推介《大中华文库》,让各国读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这套皇皇巨制。 正如杨牧之所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重要指示精神,为《大中华文库》的未来指引了方向。参与这项跨世纪翻译出版工程的同志,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用心用情投入和坚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对照版的翻译、出版和推广传播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沿着“一带一路”精准地传播出去,让携手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更加牢固。(记者李子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