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政务服务文化建设

文化论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更新时间:2024-05-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应对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体系的挑战,加快构建以“何以中国”和“何为中国”为重要议题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挑战与机遇

当前,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的大背景下,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依然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了听不进”的挑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代以来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体系形成的先发优势目前仍占据相对强势地位,导致我国国际传播面临诸多“话语陷阱”和“叙事藩篱”。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飙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建构和价值传播。西方学者主要以西方实践为研究对象和立论基础,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总结推演出一系列理论学说。这些理论探索自有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但相对于人类文明整体而言,它们只是地方性记述、局部性概括、阶段性总结。在西方世界强力推动下,这些理论成果逐步被包装成所谓“普世价值”,成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话语”和“底层逻辑”,成了被奉为圭臬却无需论证、只需服膺的“元叙事”,俨然神圣不可侵犯。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支撑着“西方优越论”乃至“西方中心论”的傲慢横行。这是西方舆论唯我独尊、刚愎自用的深层原因,也是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绕不开的现实环境。

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关键是听懂中国声音,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无穷智慧,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入广博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也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思想源流。特别要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着共识基础,有利于形成一系列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的辉煌成就和创新探索,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奠定有力的实践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国已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创新引领力、道义感召力的负责任大国,这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提供着雄辩的论据支持、创造了良好的现实语境。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突破和布局部署,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国际传播效能势必得到有效提升。

症结与重点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现阶段的国际传播工作亟须突破掣肘的症结,把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重点任务。

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紧密关联、相辅相成。话语体系为叙事体系创设“话语空间”和学理论证,叙事体系为话语体系提供传播场域和逻辑支撑。话语体系既是叙事体系构建的主体内容,又是构建叙事体系的学术工具,但叙事体系更具根本性、系统性、全局性。我们关注的视野尤应聚焦叙事体系问题。

叙事体系由内而外可分为3个圈层,即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构建的是“道”,属于叙事体系的内核;叙事文本呈现的是“事”,属于叙事体系的骨架;叙事技巧追求的是“术”,属于叙事体系的皮层。叙事逻辑要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叙事文本要解决“讲什么”(What)的问题;叙事技巧则要解决“怎么讲”(How)的问题。

从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任务来看,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我们不缺精彩的叙事文本,也在逐步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叙事技巧,而最需要下大气力构建的则是叙事逻辑。我们的短板不在“故事”,而在“叙事”。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 必须着力系统性谋划、一体化推进。

叙事技巧层面,在保持中华民族特色、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基础上,要根据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以及信息消费习惯,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和国别特征、具有时代特点和先进理念的表达方式,目标是“吸引人”,令人不费解、有共鸣,实现“可信”目标。

在叙事文本层面,要把中国放进世界格局中加以审视、研究和解读,以“全球中国”的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目标是“感染人”,让人不反感、有共情,实现“可爱”目标。

叙事逻辑层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够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构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共同认知,目标是“打动人”,让人不拒斥、有共识,实现“可敬”目标。

方法与路径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思考,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成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基本素材和底层逻辑。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讲清两个问题、用好两种资源、秉持两个视角、落实两项任务。

讲清“何以中国”和“何为中国”这两个问题。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要围绕“何以中国”和“何为中国”这两大议题,深入研究阐释,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构建骨骼和肌理。

讲清楚“何以中国”,就是要讲清楚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穿越人类社会发展的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直至人类现代文明。相比于那些曾经同样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到底是因为做“对”了什么?这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研究的重大命题,因而也就具有了国际层面交流和研讨的广阔空间,应成为国际传播领域持续探究的母题。只有讲清楚“何以中国”,才能讲清楚“何为中国”。

讲清楚“何为中国”,就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塑并支撑起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其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何在。中华民族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智慧和理性思辨,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充分证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

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这两种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内涵相融、气质相通,充分论证了“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与互补性。“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掘并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作用。质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互相滋养和双向奔赴。

就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而言,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成体现中国叙事体系民族性特征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阐发和完善,既指导着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又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时代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和推动,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个重要维度,也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构的两个有力支点。

秉持“中国视野中的世界”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这两个基本视角。各个国家都是特殊的个体,一般性中凸显特殊性,特殊性中蕴含一般性。世界各国各自的探索包含了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以及事关人类共同福祉和未来发展的共性追求,这些内容成为各种叙事逻辑的最大公约数,也构成分析“何以中国”、讲清“何为中国”的深层逻辑和基本内涵。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需要统筹好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以“中国视野”观照世界,又要用“世界格局”审视中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阐释好人类社会发展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讲清楚中国实践特殊性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它对一般性的发展与贡献。这不仅是策略性安排、技术性应对,也是规律性使然。对那些不太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实践的受众,因为缺乏共同认知基础,如果过于强调特殊性、忽视一般性,就会陷入自说自话、无从交流的困境。

落实一“破”二“立”这两项艰巨任务。所谓“破”,就是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丰富实践出发,努力打破那些占据主导地位、似乎不证自明的所谓西方“元叙事”。所谓“立”,就是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福祉出发,基于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和中国奇迹的成功实践,明晰国际社会理解诉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构建具有共同价值基础、能被广泛接受的叙事逻辑,目的就是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辉煌的实践成就,为我们充分讲述精彩故事提供着活水源泉。只要我们以善作善成的工作态度、以真实可信的传播内容扎扎实实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一定能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

(作者系人民网总编辑)

来源:新闻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