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他山之石

山东省济南市积极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来源: 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20 字体:[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国家战略,“跨省通办”是国务院在新阶段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改革部署。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市积极作为、主动融入,服从服务于重大战略和改革部署,构建完善区域协同机制,率先推动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实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为推进黄河流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一、积极主动作为,搭建协同联动平台

在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短期内资源要素跨域流动的正负效应可能会存在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跨省通办”的内在动力。济南市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到,“跨省通办”是推动和加快域内资源整合、职能转变、治理提升和环境优化的重要抓手,不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发展契机,必须不折不扣地迅速贯彻落实。为此,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及早动手,在做优做强“市内通办”“省内通办”的基础上,成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服务专班,分赴黄河流域各省会城市开展工作会商及业务对接,就实现“跨省通办”业务信息共享、受理标准互通、审核结果互认等,研究建立联席服务机制。11月19日,济南与太原、呼和浩特、郑州、西安、兰州和银川等六市共同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审批服务联盟”,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布“济南宣言”。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各省会城市轮流担任召集人,平时定期沟通联系。审批服务联盟的成立,搭建起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平台,标志着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跨省通办”逐步迈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统筹线上线下,健全完善业务模式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意见要求,对“跨省通办”事项进行认真梳理,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提高“跨省通办”落地精准度。建立健全以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相结合的工作体系,统筹线上和线下渠道,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异地咨询、异地申请、异地受理等帮办代办服务。线上,主要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跨省通办”专区办理,并积极推动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与平台对接融合;线下,市级及各区县28个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置“跨省通办”窗口,明确了办理事项,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制作《“跨省通办”操作手册》,对事项办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申报指导,开展材料寄递,第一批58项事项已经全部实现可接、可办。强化宣传引导,注重通过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12345”热线等倾听收集企业和群众意见建议,及时解决突出问题。

三、深化改革创新,夯实“跨省通办”支撑

济南市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逐步构建形成了审批服务“四维协同”机制,即:强化业务协同,整合审批资源,推行集成服务,实现内部畅通;强化部门协同,强化审管互动,深化流程再造,实现横向联通;强化层级协同,国内首创省市大厅一体化运行,加强市、区、镇、村四级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上下贯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社会监督员、组建改革体验团,实现多元融通。在持续完善“四维协同”机制基础上,深入实施制度、标准、数聚(数据聚集)和服务“四个赋能”,逐步深化“极简审批”模式,全力打造“在泉城、全办成”审批服务品牌。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为“跨省通办”事项从特事特办向常态化办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济南市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取得显著成效。在第一批58项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的基础上,异地就医结算备案、住房公积金单位开户、提前还清住房公积金贷款等5项事项也已实现“跨省通办”。截至12月28日,全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业务量达到90件。以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联盟为纽带,各省会城市之间纷纷互动,形成“跨省通办“联动效应,大力推进“跨省通办”事项减时间、减环节、减跑动,有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多地跑、折返跑”问题,极大地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和群众办事成本。例如,商事登记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后,投资者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由以前往返数次、耗时5天以上时间,优化为“足不出市”、申请当日即可办结。据统计,仅商事登记一项,每年来济南投资兴业的黄河流域其他省会城市约上万户市场主体可从中受益,政务服务便捷度和企业群众改革获得感明显提升。

(江苏政务办)